我的一塊肉

[me & a good life] .... very new project of l.o.v.e Lilypie First Birthday tickers

[公告]

雖然捨不得,但是我真的要搬家了,新家在痞客邦,請大家繼續收看我的亂寫一通 - aka Jas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讀報分享.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讀報分享. Show all posts

2011-03-05

曼谷行人空橋

今天一早的Bangkok Post看到令人興奮的消息,說是曼谷市長已經宣布,要沿著捷運建造Super Skywalk(aka 行人空橋)。首先的17公里就在Sukhumvit上面,從捷運Nana站到Baring路(可這是哪裡?)本月開始隔年完工,第二階段的32公里則會貫穿大部分的捷運路線,預計2014年全部完成。


整個Super Skywalk全長50公里,建造預算是150億(也就是說一公里的人行道要花三億銖,真驚人!)所以不少當地團體都在抗議,反對團體的主張是花費太高、污染嚴重、景觀破壞。因為大家都在罵市區的人行道早就應該翻新,卻動也不動,但是市長也說這方面他的權利有限,而且他很同情弱勢的街頭小販,不願意強制驅離他們糊口的攤販小車。



這個對我本人,還有要來曼谷觀光的姊妹們來說,應該算是件好事吧。可以不用人車爭道,塞車的地方可以散步到,也稍微避開馬路上的烏煙瘴氣。可憐的就是一樓的商家和住家,商店的生意可能會多少受到影響,至於住家的話,多了上面的金鐘罩,當然空氣更糟糕。

唉,希望政府想出兩全齊美的方法呀!

2011-01-29

其實是讀雜誌

本日被定為一事無成之懶洋洋休閒日,只想在房間裡滾來滾去(然後等大龍下班好出門玩耍作樂),讀了被堆在床邊的雜誌,發現不少(我自以為)非常有趣的消息。


首先是飛利浦退出了革命性的產品,AIRFRYER!(S,我們來團購!)它名副其實的就是利用空氣來進行食物炸的工作,妳說誰家能沒有這台!以後吃薯條、吃炸雞,再也不用罪惡感纏身了呀~
搜尋發現香港蘋果報導過,廣東話聽起來就是特別俏皮。


接下來的是娜姐出場(我真是蘋果上身了!)

Madonna開健身房了,名字俏皮的狠叫做Hard Candy Fitness,明顯是要吸引女性的客群,而且它的slogan好煽情噢,居然是 “harder is better”,人妻我臉都紅了。如果上那兒跳韻律舞,娜姐會帶頭我們一起高呼口號嗎? HARDER IS BETTER! HARDER IS BETTER! ....

第一家已經在墨西哥開幕了噢,而且聽說真的有一堂課Madonna要親自來授課!接下來的展店計畫涵蓋俄羅斯、巴西、阿根廷,還有歐洲和亞洲。曼妙的娜姐,拜託妳來曼谷吧!人家我好需要被雕塑呀!


最後一則是什麼關於飛機的,內容我還真的沒有仔細看,不過照片可是讓我的眼睛卡住了一下。Google大神幫我找到了圖檔:


明明是客機啊,居然偽裝自己是F16,靠那麼近!要不是飛機上的乘客要互相揮手打招呼(坐郵輪啊?!),不然就是根本沒有載客吧(駕駛還是可以互相打招呼就是了)。

2010-11-03

糯米一口吃

大家好,暌違已久的讀報時間來了。

在泰國,道地的酸辣料理一定要配上糯米飯才夠味。這裡的糯米不是放在碗裡用筷子就著吃,通常是用拳頭大小的竹編簍子送來,路邊攤販就乾脆利落地用袋子裝著,而泰國人的吃法是用手捏起一口糯米,然後捏捏捏成一球,再沾著料理的醬汁,送入口中。

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是我今天學到此門課程的進階知識。

原來捏成一球的糯米,應該要一口吃完,櫻桃小口的咬一半,另一半還抓在手指中,在泰國居然是沒有禮貌的表現。嘖嘖嘖,捧油們,下次記得抓小口一點。

然後,寫這一篇的作者叫做Andrew Biggs,是有這麼大嗎?

2010-09-18

富甲一方的泰國第一學府

上週讀報時間相當短,令我覺得一提的是關於Siam Square重建的新聞。

背景是這樣的,Siam Square是位於曼谷黃金地帶的購物區,對面就是大名鼎鼎的購物中心Siam Paragon。Siam Square是由幾個巷子排列組成,類似台北的西門町,都是最時尚流行的品牌或小店,是曼谷學生溜達和用餐的地方,所以每次我去逛都很不好意思,深怕小女孩們嫌棄我這個阿姨。

今年五月的泰國紅杉軍暴力事件,Siam Square很不幸地成為了被破壞攻擊的12個地點之一,而重建初步規劃已經公佈,除了修建毀壞的建築和商家,工程也會包括設計更多樓層的建築,以及週圍的安全防護設施,目前計算出來的重建經費為一千萬泰銖,全額費用由地主負擔,而到底是那位大地主如此富甲一方?

原來Siam Square這整遍黃金地段都屬於泰國第一學府 -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aka 朱拉隆功大學),商家租任和管理都由大學直接處理,而且這並不是唯一朱拉大學所擁有的商業用地,曼谷市區內就有不少鬧區土地和商業大樓都是朱拉大學所持有的地盤,真是的非常威風的富有大學,我想學生的課本和書包一定都很閃亮吧(大學有在發書包的麻?)

讓我不禁想起自己在溫哥華讀高中的時候,常常下午在逛商場或超市看到那些穿著制服的私立學校學生好不羨慕,不過人妻緬懷舊日這段我們今天先跳過,因為沒人想要聽老女人話當年,何況還是當年的幻想。

然後我稍微Google了一下,朱拉大學資源豐富也算辦學有成,世界大學也是榜上有名,台灣的大學真的要加油了,希望除了教出會賺錢的傢伙以外,自己也可以賺錢才是王道啊,畢竟有了大把銀兩才能請得到名師,然後才能上得了排行榜,然後才能上得了水果日報啊!


2010-09-04

讀報分享開跑,Owning a Piece of Thailand

決定朝向知識份子靠攏,卻常因為忙碌(我承認,只有龍先生忙碌,我純粹懶惰。)而怠惰於網路電視的我和龍先生終於訂購了Bangkok Post(aka 曼谷郵報),然後選擇了週末寄送的方式,畢竟我們都不是太瞧得起自己的熱血勤奮青年了,先用週末版本試一試水溫吧。


如果有不錯的報導會紀錄在這裡,對泰國有興趣的人可以當成讀報分享。


今日有個跨頁的專題報導,我非常有興趣,說得是外國人在泰國持有土地的規定,以及其歷史和由來。


泰國最早是封建主義,也就是說人民可以在土地上居住和耕種,但是國王握有全泰國土地的擁有權。泰國首次土地分配發生在1455年,由國王依照社會身份地位分配土地面積大小,當時的首長或將軍獲得的土地擁有權比起農民擁有使用權和居住權的土地大於一千倍。(泰國多年來均是農業社會為主,大家所熟知的泰國觀光業其實是在2000以後才真正蓬勃,而起因與土地所有也有因果關連,這部份後面會提到。我大膽猜測當年這個空前絕後的首次土地分配,造就了泰國的階級主義,也主宰了泰國的貧富差距。)


16世紀至19世紀末,歐洲國家在亞洲各國進行 殖民,泰國當時並未成為殖民地,但鄰境的印度被英國和法國分食殖民,泰國因此受到不少英法的歐洲影響。而泰國最早限制外國人擁有土地就是18世紀中四世皇時期,當時的泰國因為擔心如鄰境國家一般下場,為防止受到西方國家的侵掠攻佔,進而限制在泰國居住不到十年的外國人,只能在某些特定地區內購買或承租土地。因為立意單純為隔離西方人,當時所限制的“外國人”只有“白種人”和“西方人”,不包含其他如華人、緬甸人、印度人等在內。(所以出現了Farang這個詞,泰國人對西方人的稱呼。)


在1855年,為了與英國通商,外國人在泰國持有土地權的條例有所放寬,不過仍然局限於皇家、政府官員、和外國商人。此時開始出現泰國土地被購買閒置,土地變成值錢的玩意兒。


1932年,泰國成為民主國家。1949年,泰國下議院通過異常嚴苛的法案,限制外國人在首都曼谷和曼谷周邊八千公尺內購買或承租土地。若已取得土地擁有權的外國人,必須取得內政部的特殊許可,否則必須在90天內出售所有的土地。


1954年,泰國政府正式明文規範了外國人對泰國土地的持有權管理(Land Code B.E. 2497),當中列名七大類別允許外國人在泰國持有土地,類如, 住宅目的者一戶家庭可擁有不大於一rai面積的土地(1rai = 1600sqm,約270坪,近9公畝),工業目的者可擁有不大於十lai面積的土地。當時規範還包括未符合的土地必須取得特殊許可,否則需要在半年內脫手出售,當時的總理目標是將控制外國人在泰國的土地持有,並將土地分配給農人。


1959年,有個靠攏資本主義的新總理上任,加上當時的美國政府和世界銀行都建議泰國減少公營企業,應該增加私人土地擁有權,新總理主導修改的土地法規(Revolutionary Decree No.49),提倡開放私人投資工業,以及無限的土地持有權。至此,泰國政府正式將發展從農業轉至出口工業,而主導泰國投資的政府單位BoI(Board of Investment)在1977年正式成立。


有鑒於Land Code的嚴格管制,外國人對於改朝換代的Revolutionary Decree仍然抱持觀望的態度,BoI甚至設計的一套BoI投資方案,參加方案的外國投資者均可在泰國持有無限土地面積的工業用地。


不過外國投資者真正的買單時已經是1997年,而且還是搭乘泰國旅遊業突然蓬勃起來的順風車。1992年開始有大量外國人到泰國旅行,傾心於當地的友善和尊榮服務態度,開始詢問在泰國居住或擁有房屋的方式,終於泰國的房地產開始受到外國人的注意。到了1997年,泰銖升值,造成第二波外國人到泰國投資及大量購屋。而第三波則是在2000年,全球富人開始注意在泰國擁有第二度假屋的可能性,


如今,外國人在泰國擁有土地的法律條文就是集以上歷史條文為一身之規範。


雖然BoI有個方案讓外國投資者能夠擁有無限制的工業土地,或許因為方案內容不夠吸引人,大部份的外國投資者選擇一般的土地持有方式,也就是說,一塊土地內,外國人持有比例不可超過49%,另外51%還是需要為泰國人持有,意思也就是外國人不可成為最大/主要持有者。而在此嚴苛的投資/購屋條件下,外國企業投資/擁有泰國土地的數字仍然不低,目前大約有兩萬個外國公司依照此比例在泰國持有土地。


近幾年,越來越多現代化的大型企業對泰國限制外國人持有土地的比例有所抱怨,包括外國人和泰國配偶共同購買和擁有土地,泰國政府都需要夫妻提出文件證明資金來自於泰國配偶這一方,立意當然是防範土地被外國人炒作,卻為在泰國居住的外國人造成了許多的不便,甚至是投資卻步。

所以,這麼一大篇的專題報導,不知道是否意味著泰國政府有在考慮開放外國人在泰國持有土地的比例呢?如果是的話,我要趕快出門去賺錢買房買地,才有機會趕上新的第一波土地漲幅啊!

(結尾真的很虛,不過這麼無聊的話題,應該也沒有人會讀到最後吧!)